端午制曲
每年端午后,開始制造曲藥。曲藥以小麥為原料,先將小麥粉碎,加入水和“母曲”攪拌,放在木盒子里,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。
制曲時間在夏天,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。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,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,可以加速淀粉、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。
小麥經過“踩曲”做成“曲塊”,用谷草包起來,進行“裝倉”。大約10天后再進行“翻倉”,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,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。前后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。再過30~40天,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,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。 在使用之前,要將曲塊“切碎”,越碎越好。經過這樣一番工序,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~5個月。
醬酒工藝 ——重陽下沙
重陽下沙
“重陽下沙”是醬香酒制造環節中的關鍵步驟。所謂“沙”指的是紅高粱(也稱紅梁)。因為茅臺鎮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,所以稱為“沙”。“下沙”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——高粱。而赤水河每到端午河水變濁,呈現赤紅色,直到當年的重陽節才會又恢復清澈透亮的樣子。俗話說,水為酒之魂。渾濁的河水,是不能拿來釀酒的。這便是“重陽下沙”的奧妙所在。
下沙要用100攝氏度開水澆在高粱上,快速的翻鏟,和酒曲混合均勻,堆成圓錐形進行發酵。工藝十分講究。
醬酒工藝 ——四高兩長 九蒸七取
四高為:
高溫制曲、高溫堆積、高溫餾酒、高溫發酵;
兩長為:
基酒生產周期長:同一批原料要經過九次蒸煮、八次發酵、七次取酒,歷時一年;
大曲儲存期長:大曲要經過六個月儲存方能進入白酒生產;基酒酒齡長:基酒必須經過三年以上的存放陳化經過揮發、氧化、締合以及酯化的過程,消除酒中有害物質,提高酒的品質。
七次取酒:
一、二次口味酸澀辛辣,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,稱為“大回酒”,第六次得到的酒為“小回酒”,第七次的酒口味發焦發苦為“追糟酒”。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,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。調酒師以“醬味”、“醇甜”和“窖底”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,使勾兌有了可以依據的基礎。這也是醬酒最著名的“回沙”工藝。
醬酒工藝 —12987工藝
醬酒的12987工藝
一:一年一個生產周期
二:二次投料
九:九次蒸煮
八:八次發酵
七:七次取酒

1992年獲得泰國曼谷首屆國際名酒博覽會特別金獎。
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,2009年將廠址搬遷至赤水市天臺鎮平橋原楠鄉酒廠舊址,更名為貴州赤水老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

關注公眾號